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章登享的博客

乘桴出海雨纷纷,卧看水天飞乱云。北涛南走三千里,不解飘零谁识君?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想起了《摇篮》  

2011-10-30 22:27:55|  分类: 岁月行板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一)

        几个学生把创办文学社刊的策划交到了我的面前。

        我心中的某一根弦蓦然被拨动了。是“文学”这个高雅而浪漫的词藻,还是“文学社”这个曾经让我付出太多的组织?抑或是我

青年时代为之魂牵梦萦的文学梦幻?我一下还真说不清楚。

       但我的文学情结此生肯定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   出身于农民世家的我,从小缺吃少穿,生活的艰难是嵌入骨髓的记忆,每天能感受到的是母亲的憔悴和父亲的挣扎。从小蓄积的精神困顿,是一字不识的母亲和粗通文墨的父亲绝不知晓的。而文学书籍的闯入,如同一缕清风梳理着小鸟湿漉漉的羽毛,亦如一抹阳光明媚了黑暗的角落。有书读的日子,清苦的生活多了花儿的芬芳,饥饿的年代多了面包和牛奶。经过那个年月以后,我深信——文学是可以填补饥饿的,是可以驱逐苦痛的,是可以疗治精神创伤的。

      当阅读还不能完全满足精神需求的时候,我拿起了笔。

      10年断断续续的笔耕,虽然后来夭折了我的青春之梦,但我触摸到了文学的妩媚,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。尽管后来再难延续旧梦,但文学成了我心中的一方永远美丽的风景 。是她告诉我:失落的时候不能只会用眼泪来表达悲伤,欢欣的时候不能只用酒精来倾诉疯狂——笔墨调配的情感是储存,是凝固,更是一种发酵后最好的宣泄啊!  

       文学绝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片栖息之地,是我们精神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钙质 。一个没有文学的民族难以延续自己的文化,一个不会欣赏文学的个人难以安顿自己的灵魂。生活缺失了文学的点缀,如同旅途没有花草的青葱;个人缺乏文学的修养,亦如蓝天没有白云的徜徉。 

      一个语文老师,没有文学素养,肯定会缺少应有的情韵;一个学生,没有文学素养,注定会缺失应有的情怀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

      所以,我踏进初中的第一件事,就是想以文学作为突破口,向学生展开一片蓝天。

      起初是在班级。当时全国手抄报流行。办过《丑小鸭》,办过《雏鹰》,可后来都中途停摆了。1990年秋,我担任了全乡首届奥赛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,于是,手抄报《摇篮》诞生了。

      一年以后,我不满足于班级这一狭小的空间,决定扩大它的影响。

      刚刚分到学校的丹锐朝气勃发,与我一拍即合。经过紧张的运作,终于,手抄报变成了油印杂志,第一期120本在全校发行了!

      创业的日子很艰难,全部是无偿付出,全都是无私奉献。作为主编,我的节假日几乎都花在了组稿、审稿、改稿上面了;丹锐也付出了许多,每一期的装订都是他组织学生组成的“流水生产线”。后来发行量大起来,覆盖全乡中小学,杂志也交由印刷厂出版。记得丹锐每逢杂志出版时就要跑一趟斗湖堤,有时夜晚就睡在印刷厂的地板上……

     创业的日子也有甜蜜。人的一生,总应该有点想法,也总得做一点什么,否则就如同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,丧失了活力。我们的甜蜜就是学校师生和家长对杂志的好评,就是孩子们的文章登上杂志后灿烂的笑脸,就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有了兴趣有了动力有了突破……

     后来中清的加盟使我们的杂志又多了一员猛将。我们的目标定位高了——就是要以杂志为平台,提高学生写作能力,让我们学生的文章能走出校园,登上全国语文报刊的大雅之堂。

      这个梦逐渐变为现实了。从1998年开始,学生习作的发表渐成气候,几乎每一期杂志寄出去就会有几篇习作发表。全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辅导学生发表了文章,共计500多篇。我辅导学生 发表习作超过了250篇。

     后来,社团两次被评为全国中学生百家文学社团,丹锐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文联的授奖大会,扛回了金光闪闪的奖状。

     2000年夏,我当上了学校校长,杂务缠身,我只得将主编交给了中清。当年深秋,恰逢《摇篮》10周岁,我们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,县教研室、乡政府、乡教育组、全乡中小学的领导都来参加了会议,余映潮老师发来了贺信,不少杂志发来了贺电。

     我没有想到,10年耕耘,我们能把一份校刊做得那么有生机,那么有影响,那么有成果。

      那几天,我真的百感交集,我能用坚韧和执着把一份校刊经营10多年。感动之中,我提笔写下了散文《摇篮咏叹调》,全文用言前辙,一韵到底,深情地诉说了我与《摇篮》长达10年的酸甜苦辣。这篇文章在《学语文报》发表,为我的文学社团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三) 

     调入高中,其实我很突然。

     离开的时候,我对中清和丹锐说:人这一辈子做一点像样的事很不容易,希望你们不要让《摇篮》停刊。他们没有停下跋涉的脚步,《摇篮》仍然像一朵美丽的百合,摇曳着青春的风彩。后来丹锐和中清先后调离,我又对第三任主编华久说:不要让《摇篮》垮掉,如果一份校刊能生存20年,30年,你们就是在创造奇迹啊!

     我在公安工作的日子里,《摇篮》遇到过行走的艰难,但她像一朵野花,仍然坚强地芳香于百花凋零的原野。每次回老家,我都会深情地过问《摇篮》的情况,期盼着她在风风雨雨中挺拔成故园永恒的风景。

       然后《摇篮》就停刊了,一份顽强支撑了18年的学校文学社刊停刊了!一朵我亲自栽培了10年之久的小花在她走向茁壮的时候夭折了!我的心中蓄满了无法言说的悲凉。以后当我回归故园,除了那些感情深厚的朋友 ,还有什么能撩拨我在章田16年的情感记忆呢?那些过去喜欢过《摇篮》的远方游子还能在母校寻找到昔日的一份油墨和文字的温馨吗?

     我最大的遗憾是,没能把从《摇篮》中走出的学生习作集结成册,为我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留下一点值得我们回忆的精神财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四)

     后来在公安一中,尽管我也当过《语文大课堂》的指导老师,也在杂志中点评过不少有才华的学生的习作,但由于我一直不喜欢“语文大课堂”这一刊名(总以为没有文学韵味),也感受不到语文老师对文学的那一份热情,所以我对她并不上心。

    而今在株洲,面对学生们的文学热情,我萌生了许多胆怯。我知道,办好一份杂志,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。吃苦我倒不怕,吃亏我也不悔,我害怕的是——当我有一天离开她以后,她又会像我念兹在兹的《摇篮》一样,夭折在继任者的手中!

   因为任何一份事业都是需要延续的 ,它需要一个接一个有事业心的后来者踏着前人的脚步,向着远方的风景不断迈开双脚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五)

   怀念我们的《摇篮》,怀念那一份倾注过我的青春、智慧、汗水的普通的校刊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…………………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   2011年10月30日于株洲)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73)| 评论(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